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03 09:06:05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一、單項選擇題1.我國改革的性質應該是A.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制度的變革 B.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改革C.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D.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2.在我國,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A.敵我矛盾 B.人民內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對抗性矛盾3.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A.對抗性矛盾 B.非對抗性矛盾 C.人民內部矛盾 D.敵我矛盾4.鄧小平首次提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是A.1982年黨的十二大 B.1987年黨的十三大 C.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 D.1997年黨的十五大5.鄧小平所說的 三個有利于 應當成為我們A.進行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依據 B.進行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C.判斷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D.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6.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政策中不包括的是A.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 B.有理、有利、有節(jié) C.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7.在全面改革中,重點是A.經濟體制改革 B.政治體制改革 C.文化體制改革 D.科技體制改革8.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 )決定的A.改革的性質 B.改革的目的 C.改革的任務 D.改革的途徑9.黨中央把實行對外開放定為基本國策的是在A.十二屆三中全會 B.十一屆三中全會 C.十三屆三中全會 D.十四屆三中全會10.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A.改革 B.發(fā)展 C.穩(wěn)定 D.提高競爭力二、多項選擇題1.1957年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具體方針有A.政治上實行 團結 批評 團結 的方針 B.經濟上實行 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 的方針C.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關系上實行 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 的方針D.科學文化上實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方針E.對外關系上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內容主要有A.矛盾的普遍存在 B.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C.社會主義社會同其它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的特點、解決矛盾的途徑及方式等方面有著本質不同D.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樣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E.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3.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論述的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C.人民內部矛盾 D.敵我矛盾 E.非對抗性矛盾4. 三個有利于 標準是A.生產力標準的深化 B.實踐標準在社會領域的深化和具體化C.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統(tǒng)一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 E.四項基本原則的具體統(tǒng)一5.按照 三個有利于 的標準,必須明確A.談論姓 社 姓 資 問題沒有意義 B.不能離開 三個有利于 標準抽象的去談論社會主義C.不能把可為 資 服務又可為 社 服務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的東西加以排斥D.一切合乎 三個有利于 標準的就是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所需要和允許的E.一切違背 三個有利于 標準的,決不是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所需要和允許的6.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是A.改革是動力B.發(fā)展是目的C.穩(wěn)定是前提 D.發(fā)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7.鄧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這一論斷的含義是指A.改革與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內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C.改革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D.改革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E.改革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動力8.鄧小平講改革是一場革命, 改革 這場革命同 革命 這個詞的本意A.是完全相同的B.革命的對象不同 C.革命的形式不同 D.革命的性質不同E.所解決的矛盾不同(ADE)A.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 B.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C.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D.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E.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的最重要依據是A.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B.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C.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 D.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E.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C 2.B 3.B 4.C 5.C 6.B 7.A 8.C 9.A 10.A二、多項選擇題1.ABCD 2.ABC 3.CD 4.ABCD 5.BCDE 6.ABC 7.BCDE 8.BCDE 9.ADE 10.AB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象征性社會互動和認知機制-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3 21:42:59象征性社會互動和認知機制一、關于象征1、象征:用具體表示抽象(抽象的概念或者思想感情)。2、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 象征手法 例如:抽象的 愁緒 的象征表達。3、象征能力:人類獨具的能力。借助于象征,人類進入一個自由的傳播境界。4、象征行為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杀唤庾x的符號+可以共享的意義二、象征性社會互動1、涵義: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征符和意義而相互影響的過程。2、本質:意義交換。意義成功交換的前提:互動雙方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比如象征符具有可理解性);要有大致一致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3、象征性互動理論出現(xiàn)時間:20世紀之后在象征和人類傳播關系研究領域。創(chuàng)始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 H 米德。理論核心:考察以象征符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觀點:人的 自我 意識是伴隨著意義的傳播活動形成的;人的 自我 是 主我 (I) 客我 (Me)統(tǒng)一。自我=主我(I)+客我(Me)主我是個人主體意識,客我是觀察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評價和角色期待。三、象征性文化傳播和現(xiàn)代社會象征性符號成為一種文化傳播符號和消費符號。符號化消費:由物質的消費變?yōu)榉枺ㄒ饬x)的消費M、 K、品牌消費、經典圖書裝飾、學歷符號效應等。在符號化消費大行其道的今天,現(xiàn)代社會變成了一個象征符不斷被創(chuàng)造和淘汰的社會。

2017解放軍文職備考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精講-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一、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一)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論證了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 必然性。人民民主專政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在當時的中國,人民 是指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二)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和專政的統(tǒng)一民主和專政是人民民主專政具有的兩個方面的職能,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 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人民內部的各個階級和階層實行廣泛的民主。人民享有言論、集 會、結社、選舉等各項政治權利。對于人民的敵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則實行專政,即剝奪他們的民主自由權利。(三)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任務除了對外抵御敵人的侵略,對內鎮(zhèn)壓敵對勢力的反抗,用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外,人民民主專政 的國家政權必須重視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有步驟地解決國家工業(yè)化的問題,使中國有可能在工人階級和 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四)人民民主專政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所謂繼承,是指人民民主專政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中的以無產階級領導和 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理念;所謂發(fā)展,人民民主專政擴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圍,將資產階級囊括其中,民 族資產階級不是革命的對象。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一)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構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 轉變的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xiàn)國家 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逐步實現(xiàn)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體 現(xiàn)了發(fā)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其中工業(yè)化是 主體 ,社會主義改造是 兩翼 。(二)農業(yè)合作化的經驗分散落后的個體經濟限制著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引導個 體農民走集體化的道路。農業(yè)互助合作經過由低級到高級的三種形式:(1)帶有某些社會主義萌芽的農業(yè)生產互助組。(2)以土地人股和統(tǒng)一經營為特點的小型的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3)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農業(yè)互助合作堅持典型示范、自愿互利的原則,貫徹積極領導、穩(wěn)妥前進的方針。(三)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及經驗關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和平贖買的可能性,毛澤東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但在民主革命 時期具有兩面性,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也有兩面性。他們既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 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xiàn)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其主要經驗是:第一,通過委托加工、統(tǒng)購包銷、 委托經銷代銷、個別企業(yè)公私合營、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逐步把資本主義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第二,把改造企業(yè)同改造資本家結合起來,不剝奪原私 營工商業(yè)者的選舉權,并妥善安排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對他們的代表人物給予恰當的政治安排。(四)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形 式和特點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等一起,使社會 主義制度在中國得到了確立。三、以蘇聯(lián)經驗為鑒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沒有經驗,在經濟建設上只能學習甚至照搬蘇聯(lián)的做法。 經過執(zhí)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踐,巳經積累了進行建設的初步經驗。1956年2月召 開的蘇共二十大,進一步暴露了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 決心走自己的路,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年4月,毛澤東所作的《論十大關系》的,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 建設道路的標志。報告提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 方針。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黨和人 民的主要任務,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提出要擴大社會主 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強調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中共八大 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1957年2月,毛澤東發(fā)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系統(tǒng)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 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提出了正確區(qū)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這對 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其他領導同志也在實踐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劉少奇提出許多生產資料可以 作為商品進行流通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觀點;周恩來提出中國知識分 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云 提出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guī)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 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提出關于整頓工業(yè)企業(yè),改善和加強企業(yè)管理,實行職 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朱德提出要注意發(fā)展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多種經營的觀點;鄧子恢提出農業(yè)中要實行 生產責任制的觀點。